2022年4月初,因工作需要,經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楊志剛同志從眾多競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云南中煙紅塔集團楚雄卷煙廠派駐東華鎮路上村委會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二十八年前,他在“送戰友”的歌聲中,眼含熱淚,告別軍營,依依不舍地脫下軍裝,把“戎裝”換成了“工裝”,從“戰場”轉業到了“工廠”,默默地在生產線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的摸爬滾打,使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操作技師。如今,他把“工裝”換成“農裝”,又奮戰在鄉村振興的崗位上。
“戰場”的改變意味著任務的改變,一切又要從頭開始。初來乍到的他,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而陌生,放下操作了二十多年熟悉的卷煙機械,面對黑黝黝的土地,面對遠離城市的小山村,他心里暗暗下定決心,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就一定要讓這里的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
“部隊是個大熔爐,在那里奠定了我人生的堅實基礎,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是我工作中的不竭動力”,日記中他這樣寫道。
帶著這份信念和決心,他虛心向身邊的老隊員們請教,向村委會的鄉親們學習。“走村入戶尋常事,莫讓年華付水流。”短短兩個多月,他從陌生到熟悉,認識了什么是三卡?什么是收入核算表?什么是兜底保障?等與幫扶工作息息相關的各種基礎數據和資料,摸清整個村委會的基本情況,特別是脫貧出列的102戶建檔立卡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為工作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足了功課。
駐村工作伊始,正值春夏之交,是春耕生產最繁重的時節,田間地頭,耕地的、播種的、移栽的……全是忙忙碌碌的身影,一片繁忙景象。
五月的一天上午,正在村委會辦公室整理錄入資料的楊志剛,突然聽到門口傳來一陣急匆匆的腳步聲,只見一個滿臉焦急的老大爺闖進來大聲喊道:“阿老表(彝族同胞對客人的尊稱),你克幫我瞧瞧是咋個了,我家那臺爬地龍(微耕機)不會動了!”
“別急,別急,你慢慢說,是什么情況,我去幫你看看”,瞅著老大爺著急的面孔,楊志剛一邊安慰著老大爺,一邊叫上隊友老徐,帶著工具,跟著老大爺一起來到了地里。
由于長時間超負荷作業,加之老大爺家這片田地因缺水澆灌,特別生硬,結果微耕機冒了一陣黑煙后,起動不了了。
楊志剛看到這種情況,讓老徐幫忙扶住微耕機,只見他四下仔細檢查,經過一番探尋,終于發現微耕機的離合器、倒檔、油門、轉向等都是通過拉線操作,而長時間運轉,拉線容易變形拉長,加上犁的田地特別生硬,所以就造成起動不了的故障。找到原因后,楊志剛拿起工具,及時對拉線和螺絲進行調整緊固。重新啟動后,微耕機又歡快地吼了起來。
帶著滿身的泥土和沾滿機油的雙手,聽著機器隆隆的轟鳴聲,楊志剛會心的笑了。
農村無小事,件件總關情。像這樣的事情,工作隊在村里時常都能碰到,而每次隊員們都會盡心盡力地幫助村民們解決好問題。
“在部隊,我的武器是坦克、大炮,在工廠,我的武器是起子、扳手,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鐮刀和鋤頭就是我的武器。”楊志剛滿懷深情地說。
“戰場”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這位退伍多年的老兵,退伍不退色,退役不退志,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了當代退伍軍人的優秀品質,實現了一名退伍軍人的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出了不平凡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