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星漢的中華辭海中,對于一個人品行的最高贊美,莫過于“君子”二字。何謂君子?《易》與《詩經》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禮記》說,“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總喜歡將謙謙君子,同“溫潤謙遜,寬厚包容”的玉相提并論。一如玉石“累積”億萬光年天成、光澤斂蓄而溫潤的純凈。經年累月的“堅持”,將“執著”沉淀、打磨。如玉石形成,一朝一夕滿是未來!
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這是“大山的女兒”黃文秀心中最深的“執著”。 初衷不改,堅定不移,黃文秀是這個時代,“沉默的璞玉“。
1989年,黃文秀出生于廣西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父母身體也不好。一邊是破碎的生活,一邊是對山外的渴望。黃文秀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所有人,腳踏實地的“沉淀”終究會“結果”。08年,她考入了山西長治學院攻讀思政專業,隨后到北京師范大學攻讀法學碩士。
北上千里,她心中牽掛的,還是遠方的那片鄉土。
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毅然返鄉,作為優秀選調生進入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成為一名普通干部。有同學問她,為什么要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偏偏回到貧窮的家鄉?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18年,黃文秀接受組織派下的脫貧攻堅任務,前往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工作中,遇到困難時,黃文秀會想起那句話——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么能限制我繼續前行。”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黃文秀亦如此,平凡的身軀為百坭村撐起了了不平凡的希望。研究生期間,同學和老師對黃文秀堅定回鄉的想法印象深刻。黃文秀來北京學習并不是為了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要將所學的知識帶回家鄉、服務家鄉。
在浩瀚的伶仃洋之上,有一條雄偉壯闊的“跨海長虹”——珠港澳大橋,它將香港、澳門與珠海緊密連接在一起。珠港澳大橋由一支中國的交通建設隊伍建設完成。隊伍的舉旗人,是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林鳴。
建設過程中,海上人工島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個工程中實施難度最大的部分。當今世界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設核心技術,港珠澳大橋建設前,中國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幾乎是空白,即便花上天價的諮詢費用,也無法買到核心技術。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鳴帶領團隊開啟了這項世界級頂尖難度的技術攻關。天馬行空的頭腦風暴與腳踏實地的研究論證,匯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滿艱難與曲折的討論爭辯。
自港珠澳大橋項目建設以來,林鳴每年都會帶領團隊會召開上千次多次這樣的討論會議。無數個日夜的堅持,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珠海大橋建成了。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公認的“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6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珠港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
國者如樹,枝如蒼穹。正因有了如林鳴一樣的大國工匠,在各自的崗位深埋、扎根,身體力行延續中國傳奇。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時代脊梁”。
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今有如黃文秀、林鳴等“時代脊梁”,逆流而前扛起責任。如林鳴所說:“國旗升起的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的建設者而自豪,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肩上有著一份舉世矚目的重任。“
也如黃文秀發現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拍下來發了條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從古至今,國人常喜歡“借玉比德”,借玉內質的溫潤光潔來比喻君子品德的高尚。延續千年的玉文化,廣納中華文明的精髓——踏實穩重、敢為人先,為國之棟梁。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泱泱華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