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大地從夏商到今天,歷經千年。
雖秦時明月不再,大唐夜宴無聲,可仍有一些珍貴之物留在了時間的容器里——那便是,文化。
2019年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一位名叫馮佳晨的女孩,身著盛唐襦裙驚艷亮相,以一段“不倒翁小姐姐”的表演火上網絡。如馮佳晨一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將熱忱灌溉到歷史的傳承中,生生不息。
(音樂過渡)
與腳下泥土相連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風味人文各不相同,卻在斗轉星移中匯成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兩個字——中國。穿越千年的歷史傳承也會在新時代綻放出不一樣的光芒。
“我們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這是文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一句廣為人知的口號。
2017年,這個“以故事講文化”的綜藝節目掀起了重溫傳統文化的熱潮。在第一期節目中,001號講解員、著名演員張國立老師在《國家寶藏》節目上的一句“讓國寶活起來”,使得中國古老文明與五千年文化重新展現于大眾面前。
在節目中,諸多非遺傳承人、建筑大師、故宮志愿講解員、實力派演員們講述著不同的“國寶”故事。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卻因“國家的寶藏”匯聚一堂;他們,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動,在感動中了解那些古老文物所承載的文明;他們,帶動著觀眾們一同領略中國文化所延續的精神內涵。
當古老與年輕握手,廟堂與江湖互動,古代與現代對話,《國家寶藏》讓“國寶們”“活”了起來、“潮”了起來,更“燃”了起來。
而更多的歷史符號,也在新時代下煥發著新的生命力。一如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搖滾樂隊盲盒,故宮的聯名周邊、莫高窟的環幕影廳……以現代視角展現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映照出華夏大地的萬千氣象。
(音樂過渡)
當“沉默”的文物開始用更多元的方式與我們“對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小眾”變成了大眾。
景泰藍,作為皇家御用器具的經典工藝,一直以來都被當作“國禮”贈予外賓。六百多年來,隨著匠人的接力,智慧的傳承,成為了中國非遺文化之一。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以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并以色釉填充,燒制而成的瓷器。因琺瑯釉多為藍色,而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的花紋,匯聚了大量的傳統紋飾,如魚鱗紋、纏枝紋、龍紋、祥云紋等,一切紋樣都來源生活,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炫目的色彩、精致的花紋與線條,是幾百年來匠人們無數個日夜的思索和探求,也是清雅高貴、沉著大方的承繼。
在北京南二環外,有一座景泰藍藝術博物館。2000余件館藏品陳列在這里,向眾人講述著屬于“景泰藍”的故事。
從前,這里只是一個景泰藍工藝品的生產地,外人并不知曉。直到現在,一群年輕人將這里變成了景泰藍藝術博物館,讓游客們能夠近距離“對話”歷史。
隨著國潮文化的興起,“景泰藍”元素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以景泰藍元素為設計靈感的時裝刷屏網絡,再一次讓世界見證了東方大國的華服之美。
(音樂過渡)
我們以文化之名,將景泰藍與品牌融為一體,以更現代的方式讓它浸入人們的生活里。
我們以“國潮”之名,見證了傳統文化在時下審美中的新生,以及更勝以往的豐富內涵。
正如“釣魚臺”,以歷史之名,見證大國風云;也如同“玉溪”品牌,以不變的“本香”,傳承著大國禮遇,見證時代向前。
紅土高原上,“釣魚臺”以全新的姿態,隨時代一同,用更多元、更“年輕”的形式,廣納古今,禮遇四海。
好了,今天的《TA說大世界》到這里就結束了。還有哪些“國潮”文化是你想與大家分享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積極互動留言。
這里是“紅塔之聲”,我是白楊,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