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現代卷煙企業的人們,確實難以想像照片中的“打殼機”有什么用途。然而在手工包煙的時代,這種機械已經很具現代色彩了?!按驓C”先在每張包裝紙上打出折痕,沿著折痕,工人們可以用手包出相對規整的卷煙小包。紅塔使用該機器大致是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值得欣慰的是,這樣的方式一去不復返了。(柳匯/文)
過去的白塔山(后來的紅塔山)雜草叢生,亂墳遍野。只是在那個“多快好省”的年代,紅塔的創業者用激情和汗水,靠人挑和馬馱,短短時間就建起了座座廠房。照片中的玉溪煙葉復烤廠主廠房還頗有藝術氣息,在當時從農業社會走來的人們看來,它算得上是龐然大物。施工期間正值云南雨季,工人們不分晝夜,于泥濘中創造了它。(白云昆/提供 柳匯/文)
玉溪卷煙廠前身是玉溪煙葉復烤廠,它的成立得益于玉溪“云煙之鄉”的資源優勢。當時的設備、技術和產品還只能說是粗加工,照片上工人們正進行掛桿復烤——這是一種傳統的煙葉復烤工藝。照片已然陳舊,掛桿復烤工藝也已過時,但勞動者的干勁和執著依舊感染著我們。(白云昆/提供 崔向明/文)
多少年來,玉煙的籃球運動一直開展得有聲有色,從這幾張不同時期的籃球隊照片就可略見一斑。右上角的這張,每人手中都拿著“紅寶書”,時代印記十分明顯。左下角照片中隊員身上的球衣,只在比賽的時候才穿,賽后還得交回球隊。不愧是運動健將,每個人都充滿了青春與活力。(匯文)
上世紀八十年代,叱咤風云稱霸綠茵的球隊沒有幾個,玉溪卷煙廠足球隊是其中的姣姣者。當年的省七運會上,球隊在大雨滂沱中艱難奮戰,終于贏得了比賽,興奮之余還沒有忘記到像館去留下這張珍貴的紀念照。那渾身的泥水,那勝利的微笑,不僅成為歷史,也將成為永恒。(鄔俊旭/提供 田平/文)